2月3日,《人民日报》12版刊登我校史万兵教授文章《特殊教育需要特殊的爱》。文章指出,特殊少年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特教“园丁”们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制机制的日益完善。对特殊少年儿童更好的呵护,源于更优质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基于更均衡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在于构建更公共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特殊教育需要特殊的爱,全面开启现代化教育的新征程中,更是“一个都不能少”。(文/杨黎珍)
全文刊载如下:
特殊教育需要特殊的爱
史万兵 《人民日报》(2021年02月03日 第12版)
不久前,100名特教教师获得了由中国残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共同组织评选的“特教园丁奖”,受到不少关注。获奖的老师中,有的扎根贫困地区,有的来自祖国边陲。在他们眼中,每个孩子都是蓝天下的花朵,只是花期不同,开在不同的季节。他们所努力的,正是为不同花期的孩子带去教育的公平和普惠。
截至2019年底,我国有特殊教育学校2192所,特教专任教师6.24万人。特殊少年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特教“园丁”们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制机制的日益完善。
更好的呵护,源于更优质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特教事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兜底工程,既要“一个都不能少”,又要尊重差异、突出特色。因此,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采取相互融合、相互衔接的教育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特殊教育师资队伍。通过不断深化特殊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着力完善符合特殊少年儿童需要的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多措并举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使特殊教育更好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更好的呵护,基于更均衡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欲筑室者,先治其基。特殊教育只有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改革创新。当前,特殊教育仍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经费投入不平衡、师资队伍不完备、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需要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加大特殊教育投入,推动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合理布局,促进教育公平在特殊教育领域的逐步和率先实现,充分满足特殊群体对特殊教育规模及数量的需求。从随班就读到送教上门、远程教育,从基础性课程到发展性课程、职业性课程,为的都是保障适龄特殊少年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实现特殊教育公平。
更好的呵护,在于构建更公共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特殊教育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其公益性特征。为此,要健全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双赢。一方面,培养残疾学生融入社会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塑造健全学生对生命多样性的理解力、接纳力。同时需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确保特殊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特殊教育过程平等、特殊教育资源与设施利用平等以及培养具有基本素质公民这一特殊教育结果运用的平等。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特殊教育需要特殊的爱,全面开启现代化教育的新征程中,更是“一个都不能少”。在同一片蓝天下携手同行,期待特殊少年儿童拥有更多人生蜕变的精彩故事。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1-02/03/nw.D110000renmrb_2021020 3_1-12.htm)
(本文转载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新闻网)